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

摘 要:构成课程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对世界设计教育的最大贡献,构成是如何创造美的图形的最好的一种设计思维方式;构成教育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点、线、面等基本要素的提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任何图形都可以简约到点、线和面的构成;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造型艺术的学说,借助这个原理可以利用点构成、线构成和面构成的手法去重新丰富一个图形画面,以异质同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画面的视觉效果、艺术美感都远远超过了摄影技术所能带来的视觉感受。
关键字:点线面;构成;图形;异质同构


一、背景

构成是设计界共通的图形语言,是一种艺术设计专业的常用术语。[1]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教育课,最早是于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Basic Course,现在多译为“造型基础课程”或“造型设计基础”)训练中出现的,这种实验性的教学模式刚开始是由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创建的。随后,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在1926年出版了关于平面造型抽象艺术的杰作《点•线•面》(原英文名为Point and Line to Plane)一书,为构成的视觉形式语言确定了点、线、面等概念元素的范畴,为之后构成艺术相关课程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P.4)构成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造型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并且将当时各前卫艺术流派的内容和手法融入到设计教学中。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当今系统的现代造型教学基础体系,并确定了构成在设计教学及设计实践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十世纪中叶,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传入东方,日本在结合振兴经济的生产实践与设计应用中,将“构成”由原来的造型、色彩等基础知识进行分解并整合,形成了相互连贯,各自独立的三门专业课程,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3]这三大构成课不是一般类似素描、水粉等的技法课,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大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种训练和开发创造性思维模式的综合课程。七十年代末构成艺术由香港传播到我国,到了八十年代构成艺术的教学开始出现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成为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构成教学与研究,我国构成艺术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构成艺术是在近代西方迅速发展的工商业背景下,人们对大工业化时代的设计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地运用在当代设计中,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技法与手段,曾经需要耗时久、甚至难以实现的复杂设计任务,如今可能仅需几分钟就能轻易完成。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人们完全可以实现单纯地利用点构成、线构成和面构成的手法,在异质同构原理的指导下,实现复杂图形向构成艺术的转化。

二、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最基本的形态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构成的,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运用,表现出具有一定艺术特点的视觉形式,最终形成了新颖独特,可以给人们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图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成。众所周知,图形是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征,而且具有一定的造型特征。[4]虽然二维平面中的各种图形无穷无尽,但是都为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所左右,而且图形最终都是由最基本最抽象的点、线、面三种基本要素构成,它们能够组成任何形态,换言之,任何图形都可以用点线面去造型出来。[2] (P.22)

点作为形态构成中最小的构成要素,其在几何学中是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的,但在构成中具有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属性。就是说构成艺术中的点是有大小差别的,且其大小在视觉上不可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就失去点的性质,而成为面了。根据点运用的目的、形式、肌理以及材质等因素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有细致或粗糙的点,有纯净或混沌的点,也有自由或束缚的点。我们通常想到点时,认为其形状是圆的,实际上“点”可以是任何形态的,近看能分清形,远看就是点了,所以点的大小是相对的,是在与其所处的环境背景比较之下决定的。因此,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点与面之间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面和面的相交也能够产生线的感受。[2] (P.28)几何学中的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宽度。而构成的线不是几何概念上的线,是通过视觉图形来传达的,所以构成中的线有长度、宽度、形状等属性。在形态构成中则将线分为规则的几何形的线(尺规线)和徒手画的自由线。[5]由于各种线的形态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觉特性,也就是线的性格。从数学上来说,当长度和宽度比例达到了极限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线。从构成的角度来看,线具有长短和宽度,随着线的宽度的增加就会使人感觉到面的感觉,但它周围如果都是类似线的群体,那么宽度较大的线也会被认为是粗线。[2](P.28)线的粗细和浓淡也能够带来视觉上的感受,可产生远近和空间之感,线的间隔和疏密,还可表现肌理和立体之感。

面是线移动所产生的轨迹,线的封闭可形成面的感受。另外,点的密集或者扩大,线的聚集和闭合都能产生面。[6]从几何学的意义来说,面有长、宽而没有厚度,在构成中面是概念元素点线面中,唯一既具有长度又有宽度的元素。面作为块或者立体的基础延展图形,在平面和立体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要素定位。面是构成各种可视形态的容器,它可以给点和线一个容纳的空间。面通过其外形轮廓线的闭合,构成了各种不同形状性质的面。如封闭的轮廓内涂上一种颜色,就会给人以面的感受。我们常见的面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几何形、有机形和不规则形三类。[2] (P.33)正如严谨的几何学一样,几何形的面总是给人规则有序的感受。有机形是自然形成的面,具有生动、节奏韵律的视觉感受。不规则形的面是有意或偶然形成的面,有着更多的形式。

图4 面构成

图1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

图1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解释审美经验的学说。异质同构在图形处理上,具体表现为在同一个构形内,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甚至相悖的事物去填充到这个构形里,会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异质同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相同轮廓的图形之间并置比较,由于其内部材质发生了变化,虽然同构外形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给人视觉感受却发生了有趣的连锁反应,产生较好的视觉反馈。[2](P.173) 笔者将美国著名电影女演员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注1的人像摄影(图1),借助计算机辅助图形方式,利用异质同构原理,将这幅通过照相机成像的图片,以点构成、线构成和面构成的手法,重新进行重构设计和形式演绎组合成新的视觉图形,从中探讨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关系。

1、点构成
点作为形态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其本身所要体现的内容非常多。图形设计中,点既可以单独出现以起到强烈的视觉作用,以独特的造型吸引受众的眼球,也可以通过有节奏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网点体系。在视觉设计图形中点即使没有刻意线化或面化,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线或面的效果。点的这一特性,原因可以归为异质同构的审美体验。这类构成的表达要求找出一个与主题形象相关的“点形”,要求“点形”必须具备各自特有的与画面中人物相关的特色形象点元素。做法是:可选择一个和主题相关的形,将之缩小到一定的程度,目距之内看上去象点,但又能分辨出其形状来,即为“点形”。

图2 点构成

图2 点构成

如图2中,左上部分是纯粹的、大小不一的圆点,是通过网点的大小变化来表现过去老报纸上的印刷效果,远看就是一幅抽象的点构成;右上部分是运用安妮·海瑟薇中文音译名首字“安”字作为“点形”;左下的“点形”则是海瑟薇主演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海报主题形象普拉达女鞋的造型;右下部分的“点形”是海瑟薇曾获得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的奖杯。通过与海瑟薇紧密关联但是又不同的“点形”元素进行画面整体网点布局,这里每个“点形”都是与海瑟薇有密切联系的图形,通过异质同构的表现手法,点的构成画面就形成了近似肌理的效果,成为富有想象力的视觉构图。海瑟薇构成图形的点有着不同的明度,明度不同的点在视觉效果上形成了富有层次的面的变化。明度低的点作为人物头像的暗部,强烈的对比使这一部分的画面如图底关系中“底”的感受,“图”的部分则是明度高的点。对比之下,简单的由点引起的层次变化却产生了网状连贯的画面效果。点作为构成图形的基础,本身所具有的形状、位置、肌理等属性,在运用异质同构的方法重构之下,这种奇妙的排列与组合带给人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样的点构成已经不仅仅只是设计图形的概念,与海瑟薇人物图形已经有了贯通之处,让对海瑟薇的人物图形的视觉感受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2、线构成
线是点的二维横向延展,如果点的平移范围超出了点的基本特性,那么就会出现线的效果。在形态构成理论中,线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点线面等要素中表达力最强、表现最丰富的造型语言。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软件对“画笔”的定义可以看到,软件中的线是画笔的每个笔刷点在默认间距为25%时的连续效果。用线的疏密、交叉来组成画面的明暗变化关系去塑造形体,也就是将形体分割成无数条有一定间距排列的线条,运用明暗关系去表现对象。实际上,传统的素描就是利用一组组的排线去构成物体的明暗变化。在构成体系中,平面设计中的线构成,无论从造型形态还是视觉冲击力,都是无可挑剔的动态构成语言,张力与可塑性非常突出。线构成这些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样可以通过异质同构的方法赋予到创意图形中。

图3 线构成

图3 线构成

曲线或直线都是决定图形画面的基本要素,但无论是曲线、直线单独作为构成元素,或者曲线与直线的组合,都可以经过计算机辅助生成极度复杂的图形。在图3中,左上是由同心圆线条的不断扩散、重叠的动态效果;右上部分是线条以45°角互相交叉的组合方式;左下部分是呈S形弯曲的线条均匀细致的纵向排列而成,有点类似边缘错视原理的手法;右下部分则是利用两个垂直方向相交的波浪线组合而成,其中较暗的地方有大量的波浪线聚集,具有明显的纹理感,亮部与明暗交接部分的线基本是按照素描结构呈垂直排列方式,表达了素描的明暗结构走势,塑造了强烈的立体感。与传统素描中线条不同的是,素描纯粹以线的聚集追求面化实现明暗关系的布局,以体现出结构和层次。而在线构成的图形中表达结构或层次时,不只是简单的线的聚集,各种线的形态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觉特性,[2](P.28)每一种线构成的人物图形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情感。所以当代设计师若能善于运用计算机绘图,就可以把线构成更好地延伸为艺术表达效果的手法,从而绘制出具有丰富情感和形式美感的艺术图形来。

3、面构成
面的概念是线移动形成的轨迹,轨迹之间或在其他构成要素的影响下的差别表明了面的性质。点和线通过一定的方式都可产生素描的面化效果,因此点、线、面这三个构成要素的性质是十分灵活的,我们可以运用异质同构的构成方法让设计师微妙地把握面构成的这种平衡,让构成避免进入思维定势。面的存在还具有相对性,在封闭的轮廓内涂上相同的色彩也会给人以面的感受。面的构成表现是通过形与形的组合进行创造的,如果我们改变轮廓形中色彩的元素构成,运用同时对比的原理,在异质同构的手法下,使得这些不同色彩的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也就是使得面的图底关系达到一定状态,这时面的形态能够产生一种十分强烈的同时对比效果。

图4 面构成

三、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关系

同时对比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并置在同一画面上,所看到的色彩对比现象,同时对比产生的色彩冲突可以理解为是视觉残像发生作用的结果。[7]对比色较于类似色而言,它利用面积相近的色彩对比加以区别,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8]1962年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就是利用同时对比的原理,采取丝网漏印技术,创作了著名的《玛丽莲·梦露》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图4中的海瑟薇人物面构成图形由对比色(包括原色、间色和补色对比)和类似色构成的面组成。在这四组图形中可以看到,从颜色上来说面与面之间的对比显然要比点或线强烈很多,更有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面在二维平面中的占有空间比例较大,所以在视觉上给观者的信息量相对较多,个性表达上非常明显。左上图采用了红、青和绿的补色对比关系;右上是黄、紫和蓝的色彩组合;左下是红、黄和蓝三原色;右下则是紫、黄和蓝黑的对比色关系。画面中头发与背景构成的互补色的面通过强烈的同时对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形状和边缘的区分,而脸部上类似色面之间的过渡效果产生的边缘变化相对又有一定的融合性。在这一组对比色与类似色的交错中,每一张图形都展现出不同的各种色彩、肌理等方面的视觉感受。这样的面使海瑟薇的形象产生更多的艺术画面效果如体积感、重量感和空间感等,使得经过色彩处理过的面构成图形,虽然源自于相片,但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越了照相机获得的数字成像效果。

四、结语

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将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运用对称、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密集、发射、比例、分割等形式法则以及共形、替换、联想、异质同构等创意手法,创造出无数具有艺术美感的视觉设计图形。在一张人物头像的异质同构案例中可以看到,点构成通过“点形”的网点表达,形成了近似肌理的效果,明度不同的点在视觉效果上形成了富有层次的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与人物有关的“点形”组成的画面承载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寓意,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隐喻效果;线构成通过曲线或直线的排列来塑造形象,表达了素描的明暗结构走势,塑造了强烈的立体感,这种以等密度有规则的线条组合并在相同形态并列的前提下,能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面构成中,通过同时对比的手法,几个封闭的色块以异质同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面与面不同色彩的同时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的视觉效果、艺术美感都远远超过了人物摄影。

构成在平面设计等领域中始终处于创造新图形手法的重要位置,而新设计平台背景下的构成,用异质同构的独特方式带给人们多元化、创新性的视觉设计创意,促进了构成体系的深入发展,使构成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探索构成与图形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注释
注1: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1982年11月12日出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Broolyn, New York),美国著名电影女演员。
参考文献
[1] 杨丹.关于平面构成教学改革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8.
[2] 吴卫.平面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22、28、33、173.
[3] 刘明.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05):9.
[4] 金萍.论图形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设计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10):111.
[5] 高菲.平面设计中符号学的应用[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07(05):14.
[6] 刘晓春.平面构成的要素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61.
[7] 吴卫、肖晟.色彩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48.
[8] 王兰珍.包装设计的色彩视觉美[J].包装工程,2014(08):111.
图片出处
图1:http://img.bizhi.sogou.com/images/2012/05/3/5931.jpg
图2:作者自绘
图3:作者自绘
图4:作者自绘


作者:吴 卫 张 宇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作者简介
1、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分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2、张宇(1991~),男,山西临汾人,现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14级研究生,主修包装设计。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河西校区学生宿舍25栋319,412007。TEL:13100232955。

本文已发表在《艺术科技》七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网上采集的文章、图片,出于对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文章涉嫌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向info@idform.cn进行反馈,核实无误后进行删除

© 2013 ShenZhen IDFORM Industrial Design Co.,Ltd.

粤ICP备13013459号-1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外观设计,深圳工业设计公司,深圳工业设计,深圳艾德方工业产品设计公司